首页
手机版 | 网站地图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网站颜色:
 

潞绸织锦毛主席去安源图

藏品艺术网http://www.cpysw.cn 来源:中国文物报2015-03-24 01:41:54 手机看新闻

潞绸织锦毛主席去安源图

潞绸织锦毛主席去安源图


    近数十年以来,在中国的社会生活里,相关毛泽东一类的文物、文献一直就是各界人士崇拜、追捧的对象,不仅仅是在收藏界,就连我们手中每日里使用的人民币,无论面额大小,张张都没有离开过“毛泽东”。
  
    大家还清楚地记得,由原北京画院院长刘春华先生上世纪60年代初创作的巨幅油画《毛主席去安源》这幅作品,30年后的1995年曾以550万人民币的价格拍卖后,社会反响强烈。至此,人们对该作品的艺术价值和认知度在不断加深和提高,由此而引发的在收藏界相关此类题材的《毛主席去安源》邮票、年画、宣传画、版画、雕塑等各类型版本的《毛主席去安源》在藏界的价格同样不菲,年年攀升,收藏者、追捧者不乏其人。
 
    前不久,同类题材的巨幅《毛主席去安源》潞绸织锦惊现北京一位山西籍收藏家手中。据这位收藏家王先生讲,五年前,潘家园地摊上旧书报刊里夹杂出现了一批20世纪60年代的资料,其中一份写有“中国丝绸研究所收”的破旧牛皮纸档案袋里见到了这件被水浸泡过的丝织品,王先生一见是伟人题材的丝织品,便买了下来。
  
    该幅作品质地为丝绸彩色织锦,高2.8米,宽1.8米,主图题材是根据刘春华的《毛主席去安源》为设计蓝本,只是创作材料完全用丝线进行织锦加工而成。主图下方红色丝线织绣三行文字,头行红色大字绣“毛主席去安源”,次行红色丝织“一九二七秋我们伟大的领袖毛主席去安源点燃了安源的革命烈火”;第三行红色小字织绣“山西晋东南高平丝织厂敬制”。
  
    《毛主席去安源》整幅织锦作品一丝不苟,制作精细,气势恢宏,巍峨壮观,色彩明快,人物栩栩如生,立体感强烈,凸显领袖威严和伟人风范,站在作品面前,一股崇敬感油然而生。不愧为革命老区纺织工人敬制进京的上呈织锦作品。织造如此巨大的伟人形象的彩色织锦作品,目前,为仅见品。

    据我们掌握的大量织锦资料,此织锦所用丝绸原料来自晋东南当地高平、阳城、长治等县盛产的丝绸,晋东南所产的丝绸最大特点是韧性高、丝质粗、不易折断、耐磨损。古时统称潞绸。潞绸织造,在上党地区的历史久远,商周时即有“男耕女织”的记载,之后,历代“种桑养蚕”绵延不断,特别是明清以来,晋东南盛产的“潞绸”蜚声海内外,内贡朝廷、外销西洋,“士庶皆得为衣”。《隋唐演义》《金瓶梅》《醒世明言》等多部作品有“潞绸”记述。明《潞安府志》有载:“绸,在昔殷时,其登机鸣杼者,奚地数千家,彼时物力全胜,海内殷富”。明万历朝,潞绸上贡朝廷达到极盛,“长治高平潞州三处共有绸机一万三千余张,十年一派,年造绸四千九百七十匹。”当年,万历皇帝视潞绸为上品,受用一生,当其大行之时,都没有忘记将潞绸带上。300年之后的上世纪50年代,在中科院发掘明定陵时,万历皇帝棺椁内数十匹艳丽的潞绸足以证明潞绸深受皇宠。
  关于此幅《毛主席去安源》彩色织锦的历史背景和工艺流程情况,前不久,我们专程来到了高平,在丝织厂和其家属区请教到了在晋东南高平丝织厂工作40余年的退休技术员、66岁的郝林英和她的爱人、71岁的郭善歧和其他几位织锦师傅。郝林英师傅说,大概在上世纪60年代初,高平丝织厂从上海、无锡、杭州等地引进了五、六位技术员援助内地建设,她的爱人郭善岐也是其中的一位。织锦机器设备也是外来的,一部分来自陕西咸阳地区经纬厂、一部分是山西榆次经纬厂的设备。但高平丝织厂生产所用丝料是当地山区盛产的潞丝。很久之前,高平周围就有好几家缫丝厂,收购晋东南几县的桑蚕,专门生产成品丝线供厂里使用。那时,高平丝织厂属晋东南地区国营单位,规模很大,两千余名职工。这里先后设立有准备、浆丝、织造、印染、检验、成品、机动等车间。
  
    从郝师傅家里出来,71岁的郭善歧师傅将我们带往有着悠久织锦历史的高平丝织厂织锦车间,家属区距厂区仅百米之遥,几分钟时间,我们一行三人便步入车间。眼前百余台织锦机分前后两大组,排列有序,一行四排,气势壮观。此时此刻,有数十台织锦机正隆隆作响,机梭飞速穿行,织锦缓缓成形。

    当我们提及《毛主席去安源》织锦作品时,作为当时曾直接参加设计、生产的技术员郭善歧师傅回忆道:记得《毛主席去安源》织锦产品,是作为向伟大领袖毛主席献礼制作的。特别是要绣织如此巨大题材的彩色织锦,政治任务一下来,我们带着崇敬和无上光荣的心情,投入到工作当中,那是不敢有半点的马虎。工艺流程也是很严谨和复杂的,所投入的时间、人力、物力也相当大。不讲任何条件、不惜一切代价。“到苏州杭州学习、请南方的织锦师傅进厂、白天黑夜的加班加点”这些都不在话下,关键是这项技术我们之前没有掌握,后来学的是杭州一家叫“都锦生”百年老店的织锦经验。那个时期,技术不保守,经验不保留,师傅实实在在地教,咱拿到的是真技术。
  
    郭师傅说:《毛主席去安源》织锦作品我们在生产时,首先选定所要织造作品的原稿图样,即刘春华先生的油画作品稿样,其次成立专门的技术小组,对原稿进行临摹,手绘制版,原图有多少种色彩块,就需制造多少块织锦“纹版”,纹版由硬纸板加工而成,纹版上再按织机的技术要求打造无数的孔洞,仅仅是设计、制造纹版和上机排列纹版这一道前期程序,就需三到五人半年的时间去精心地反复比较和修稿,当时,我们共制作《毛主席去安源》织锦“纹版”17000余块,纹版上打的孔洞不计其数,而且,所有各道工序全部手工操作,哪里像如今这样省劲地去用电脑制作,那时想也别想,没白日没黑夜,工作的条件非常艰辛。
  
    走出织锦车间,织机的轰鸣声渐渐远去。在去往厂区潞绸体验馆的路上,郭师傅又说:《毛主席去安源》织锦作品是“文革”前生产成功的。“文革”开始后,“闹革命”就停了生产。不会很多,就几幅的样子,一幅是红卫兵上北京“串联”向毛主席“献礼”,另几幅是给国家和省里直属领导单位申报“科研成果”,其他几幅就不清楚去向了。当时,织造这样巨大的织锦,为 4×4型织机,一组7把丝梭,共三组21把丝梭不停地替换,每厘米要达到80以上的纬线密度,整台织机要用丝针近两万个。按当时的织机速度一天一班只能织2尺多的幅面计算,一幅作品织造完成大概在一个月左右。织锦是由经线和纬线交织而成,为了使《毛主席去安源》织锦达到“锦绣辉煌”的效果,我们在经丝线用当地“潞丝”的基础上,纬丝线则采用了进口香港和南洋诸国的彩丝线,这样才能达到“锦绣”的水平。因为生产成本和费用相当的高昂,所以,厂里是不会作为产品去大批生产的。再说了,那个年代,谁也不敢、也不会拿“伟大领袖”作为商品去买卖。

    目前,刘春华的作品《毛主席去安源》国家享有油画所有权,根据当年油画绘制过程的事实,《毛主席去安源》是由原北京画院院长刘春华独立完成绘制的,因此,刘春华应为油画的唯一作者,享有著作权。据我们掌握的资料,1995年10月7日,中国嘉德国际拍卖有限公司受刘春华委托对油画《毛主席去安源》进行了公开拍卖。建行广州市分行以550万元价格通过竞买购得此画,油画归中国建设银行收藏。

    这幅出自山西上党老区纺织工人之手的《毛主席去安源》织锦精品与刘春华的油画作品在构图、尺寸、色彩、布局等方面均无多大的差别。不同之处,织锦是丝织,是一个集体创作过程;油画是手绘,是个人在工作。其各自艺术创作的艰难程度,似乎不可类比,特别是作为一幅优秀的彩色织锦作品其付出的代价,自然不言而喻。一幅巨大的优秀织锦作品更不是一人之力所能胜任,它要一大批人的团结协作才能完成,制作这幅《毛主席去安源》织锦作品的高平丝织厂所走过的道路足以说明了这些。

    同样都是《毛主席去安源》一类领袖肖像作品,相对而言,一幅彩色织锦作品的复杂工艺流程与一幅绘画作品相比较,所用的时间、人力、物力、财力要多得多,这是不争的事实。但真正在现实中的收藏品市场里就不一定讲这些了,因为织锦作品再复杂、再好、再精,它失去的是展现主题思想的原创性,它没有将自己的“灵魂”原创价值体现出来,用的是别人的创作思想,而没有将自己的创作思想很好地用织锦手段去展示自己的特别之处;再有一点就是织锦的重复性,它不是独一无二的,一个主题可以无数次的进行生产多幅作品。而油画作品的珍稀之处就恰恰在于它的唯一性、不可重复性。所以,长期以来织锦收藏品的价格与油画作品相比较在价格上就会大打折扣。(田秋平)


新闻营销热线:010-87272738-801
新闻投稿邮箱:news@cpysw.cn
打印 繁体投稿收藏 推荐举报 评论关闭返回顶部
您看到此篇文章时的感受是:
Tags:潞绸织锦 毛主席去安源图 [ 责任编辑:丁鹏飞 ]
上一篇国际友谊博物馆收藏真丝织锦版孙.. 下一篇古代苏绣经典作品鉴赏

评论

帐  号: 密码: (新用户注册)
验 证 码:
表  情:
内  容:

热点资讯
更多>>
藏品艺术网国画热销中..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