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手机版 | 网站地图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网站颜色:
 

终身痴迷金银器制作 古稀之年苦寻传承路

“追寻那些惊艳岁月的老手艺”之二十九
藏品艺术网http://www.cpysw.cn 来源:西安日报2018-01-30 22:18:36 手机看新闻



  阳台上的一角,就是陈燕清的工作室。(记者 杨力 实习生 慕琼 王艺嘉 摄)


  金银器制作技艺由来已久,各种金银器物在历史的长河中熠熠生辉。商代出现金银制品,春秋战国有了金银镶嵌工艺,唐代以后金银器皿增多。陈燕清18岁继承父亲的衣钵,如今70岁的她是省级非遗项目陈氏世家金银饰器制作技艺的传承人。她一身家传本领,古稀之年最大的心愿是有传授平台,更想让那沓放了20多年的技艺文稿有用武之地……

  

  70岁的陈燕清生于金银器制作世家。1938年,父亲陈文池从河南老家逃难到西安,带来了祖传技艺。打过工开过金店,新中国成立后进入西安市金属工艺厂,父亲一辈子没离开过这个行业。从小耳濡目染又喜欢绘画的陈燕清,18岁被父亲领进门,后来进金属工艺厂当了设计师。“我就是爱干活,别的都不喜欢。”她经历了金银器出口创汇的辉煌,51岁退休回了家,看着工艺厂不再生产。祖传技艺评上省级非遗项目之后,这几年上门拜师的不少,但因环境条件所限难以传授。古稀之年的她着急,渴望有人协助搭建起传授平台,盼望束之高阁20多年的技艺文稿与大众见面,让技艺得以传承。

  十八岁拜父学艺

  “父亲是个一辈子勤勤恳恳干活的人,他和金银器打了一辈子交道。”陈燕清说她仍在用父亲自制的工具,仅金属浮雕用的长短粗细不一的錾子就留下了604件。在金店银楼打工、自己开过金饰店,到了 1956年手工业合作化时,父亲陈文池进入西安市证章生产合作社,也就是后来的西安市金属工艺厂,一直干到退休。

  1966年18岁的陈燕清高中毕业,特殊时期前途不明。一天父亲递给她一对沉甸甸的铜条,让她刻字做镇纸。半个世纪后,这对镇纸依然光亮如新,四面各雕刻一行字,有楷书、隶书、行草字体不一。“我当时从报纸上找句子雕刻,父亲教育我深刻垂直不能偷懒。”陈燕清骄傲的是第一个作品一下手就很成功。“父亲没说不好,他这样就是表扬了。”

  流淌着手艺世家的血液,她学艺倍感轻松。父亲陆续教她錾刻等技艺。錾刻就是金属浮雕,金属板粘到胶板上固定好,将设计好的图案画上去,用小榔头敲打不同的錾子錾刻出图案线条。需要凸出的地方用圆头錾子敲出,正反不断敲打完善,最后作为装饰焊接在器皿上。

  1971年,那个金属工艺品出口换外汇的年代,金属工艺厂成立了首饰车间生产金银器。“父亲当车间主任,从社会上招不来年轻人,都是老艺人。”学艺5年后,23岁的陈燕清进了金属工艺厂。

  三十年练就一身技艺

  “当时我一个月拿13元工资。”刚进金属工艺厂陈燕清就和父亲搭档设计了一个高脚银果盘。最上面果盘里的龙凤呈祥图案她来錾刻。那时金属工艺厂主要接北京进出口首饰公司的订单。初当设计师,这第一件作品就被相中下了订单。

  一个个设计一个个样品,她的技艺不断娴熟。刻钢板制作模具、金属器錾刻、焊接、镶嵌、掐丝点蓝等技巧都不在话下。“刻钢板模具真费体力。”陈燕清取出一个几十年前做的沉甸甸钢板模具。长方体的模具上有3个深凹下去的半椭圆形状,细节纹路稍有区别。

  “这是银铃铛模具”,陈燕清说刻好钢板后,把银子砸入形成半圆,两个半圆焊接就是一个铃铛。可在砸银之前还需要用铅来检验图案完整性。“铅很软好砸入,取出样品观察凸起的图案细节,对照模具在不满意的地方雕刻调整。”

  1976年前后,她被选送西安美院进修两年。“美院位于当时的长安县,那段日子是我最快乐的时光。”陈燕清系统地学习了白描、写意画、工笔画等,设计与绘图水平得以提高,开始设计一些中西合璧的图案。

  在金属工艺厂干了27年,设计的作品数以千计。戒指、坠子、耳环手镯、银盆、铜盒、酒杯……时间到了1999年,51岁的陈燕清离开了金属工艺厂。一个工艺美术繁荣的时代过去了。“就让回家了,后来厂子也不生产了,非常可惜。”陈燕清感慨地说。

  七十岁想收徒授课

  “1999年我和父亲一起离开了金属工艺厂,父亲会接一些活儿交给我干,评上非遗项目之后我也设计了一些新的作品。”陈燕清形容自己一直都是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就做金银器。

  银高脚果盘完成于1972年3月28日,1973年做了600个的松石镶嵌铜器,景泰蓝花盆设计完成于1974年……庆幸的是陈燕清过手设计的作品,大多图纸都保存完好。在她家中这样的图纸和资料有六七册,翻开就如同翻阅一本个人设计日历,几十年的金银器制作生涯一点都没有溜走。更难得的是,这些设计如今看来依然新颖出彩。比如圆形的银盒子上刻着福禄寿、新奇的青蛙戒指、复古图案的银酒壶、小巧的烟灰盒小药盒、吉祥纹样的手镯耳坠项链。

  “现在想收徒授课,把技艺传下去。”陈燕清说这些年有主动上门拜师的,河南、南京等地都有人来,但当时屋子太小,设备不全、敲打动静太大,没有实现。她也在一所高校里授课了几次,更大的心愿是希望有人帮助能够有地方传授技艺。“我这些年的技艺都可以教啊!”而一叠打印好的文稿是她对技艺的另一种爱的表达。

  “这是我上世纪90年代的时候写的《金银首饰手工制作技法》,都是工作中总结出来的。”陈燕清说当年就想出版,觉得喜欢制作的人就可参照着学习。记者看到这个文稿分为七大章,从首饰起源说起,到黄金白银紫铜性质、图纸设计、各种首饰和金银器制法、錾刻技术等等,是一本实践性极强的教材。“我就想让喜欢的人看了就可以一点点学,不知道现在有没有机会出版。”

  这些图纸和文稿何其珍贵,陈燕清想让它们能重新焕发光彩,希望家传技艺能够通过不同方式传承下去。


新闻营销热线:010-87272738-801
新闻投稿邮箱:news@cpysw.cn
打印 繁体投稿收藏 推荐举报 评论关闭返回顶部
您看到此篇文章时的感受是:
Tags:终身痴迷 金银器 制作 古稀之年 传承路 [ 责任编辑:王骊丁 ]
上一篇没有了 下一篇陈振濂谈:金银器收藏与鉴定

评论

帐  号: 密码: (新用户注册)
验 证 码:
表  情:
内  容:

热点资讯
更多>>
藏品艺术网国画热销中..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