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手机版 | 网站地图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网站颜色:
 

开封“银匠张”:蛋壳上练成“瓷器活儿”

藏品艺术网http://www.cpysw.cn 来源:大河网2019-06-03 09:04:56 手机看新闻

  “银匠张”第三代传人张军在修复瓷器

  张军修复的瓷器

  “银匠张”祖传的银匠担子

  张军修复的瓷器

  《清明上河图》中的银匠形象

  □大河报·大河客户端记者 周斌

  自打清代起,有了这样一行玩家,他们让匠人在紫砂壶或是瓷器、玉器上,镶上或是锔上金银饰物或宝石玛瑙,满足自己别样的品玩趣味。于是,镶和锔这种生活实用型的手艺被金银匠人用在了价值不菲的器物上。

  “没有金刚钻,别揽瓷器活”,这句俗话说的就是这门手艺。这手艺与其说是修复,不如说是再创作。如今,这行玩家仍大有其人,这门手艺和匠人也传承至今,开封的“银匠张”就是其中之一。

  “银匠张”第三代传人名叫张军,今年48岁。他的师承可以溯源到北京琉璃厂一个金银器手工匠人世家,拜师的经历可以说是机缘巧合,也颇费周折。

  千里巧遇“银匠张”

  年轻时的张军是开封布胶鞋厂的司机,曾经跟开封的一位手工匠人学过打戒指、镯子等金银首饰。入得此行,他一直想学“锔”“镶”两门“绝学”,但在上世纪八九十年代,即便是在开封这样的古城,这两门功夫也已绝迹江湖。

  张军的工作是跑全国各地为商家送货。上世纪90年代初,有一次,他送货到四川万县,卸完货就在街上打听有没有打金银器的铺子。可巧,有人指点他当地有位年届七旬的老手工匠人,名叫张启运,他家的祖传字号叫“银匠张”。

  这位张师傅,是随父亲从北京琉璃厂流落至此的。

  琉璃厂原本叫“海王村”,元朝时,这里开设了官窑,专门烧制琉璃瓦。明代时修建故宫,这儿成了朝廷工部的五大工厂之一。明嘉靖三十二年修建外城后,这里变为城区,不宜再烧窑,琉璃厂就迁至门头沟的琉璃渠村,“琉璃厂”这个名字一直保留了下来。

  到了清顺治年间,全国各地的会馆都建在了琉璃厂所在的外城西部。商家纷纷在琉璃厂设摊建室,出售藏书、笔墨纸砚、古玩书画等。达官贵人、赶考举子和读书人也常会聚于此,形成了“京都雅游之所”、人文荟萃的文化街市。

  张启运的父亲张铁成,专司打造金银首饰、修复古玩瓷器。他在琉璃厂附近开设了店铺,取名“瑞昌”,是京城里响当当的老字号。张启运十几岁随父在京城打拼,学得一手好手艺。清末时,军阀混战,兵荒马乱,生意难成,张铁成携妻带子离开了京城。一路上担着祖传的银匠担子,靠做活计糊口,走走停停,最终于1942年在四川万县落脚定居下来,继续经营家传本行。

  精诚所至学绝技

  得知张启运师傅的来历,张军心想可访到了行家高手,兴冲冲地上门提出要拜师学艺,却被张启运师傅一口回绝了。理由是这门手艺不是点拨几下就能学成的,张军的家乡远隔千里,学艺不便,很难学成。其实还有另一层隐情,这种家传的养家糊口的手艺是不可能传给外人的。

  拜师不成,张军并未放弃。厂里一有往万县送货的差事,他就主动承揽,在两年多的时间里跑了万县20多趟。一卸完货,他就带着礼物往张师傅家里跑,拿着自己打的首饰去求教。一次,张军带了一把紫砂壶,向张师傅请教,能不能把壶盖的钮切去,换上一颗玛瑙。张师傅来了兴致,便动手忙活起来。张军趁热打铁,又将拜师之事旧话重提。

  当时张启运师傅年事已高,但祖传手艺后继无人,而张军的执着好学打动了他。精诚所至,张启运收张军为义子,也正式收了这个徒弟。

  之后,张军每次到万县送货,都会停留一两天跟张师傅学艺。

  从熔炼、制条、拉丝、压片,到裁剪、焊接、打磨、抛光,他潜心习练了手工银饰的每个工艺流程。张启运师傅还手把手地教他“锔”“镶”两门绝活。在薄薄的器物上打锔钉,用的是金刚钻,在鸡蛋壳上练“打眼儿”。

  张军告诉大河报·大河客户端记者,他曾经修复的一个清代青花杯,厚度仅0.8毫米,用金刚钻“打眼儿”要打到0.5至0.6毫米,然后下锔钉。“这全凭长期在鸡蛋壳上练出的手感。当初练的时候,‘打眼儿’打透了,或是锔好的壶渗水,都是功夫不到火候。学这门手艺,就是要沉下心,坐得住。”

  文化遗产承衣钵

  1995年,学有所成的张军辞职继承了“银匠张”的衣钵,还有那副从北京琉璃厂担到四川万县的银匠担子。如今,这副已成为“银匠张”标志的担子,珍藏在开封龙亭广场旁张军的店铺里。

  鸟笼、扳指,这都是清代玩家兴起的玩物。他们还发明了一种玩法,好好的紫砂壶,他们填满黄豆,再倒上水,让黄豆在壶内慢慢膨胀,直至把壶撑裂。然后请工匠将裂纹锔住,再镶嵌金银、玛瑙、翡翠等各色饰物。如今这样的玩家不多见了,大都是拿破损残缺的文玩古董来镶锔修复。北京、天津、上海、苏州等地的都有,张军的主顾都是慕名而来的玩家。

  张军修复了很多价值不菲的器物,有隋代头尾断裂的石佛、明代青花瓷盖碗、定窑印花梅瓶、清乾隆年间霁红琵琶尊、金紫砂壶、珍珠鼻烟壶等,不胜枚举。去年,张军收到一件贵重的紫砂壶,壶已经破碎成片,最小的碎片仅有小指甲盖大,他用了一个月的时间让它重现风采,而且沏好茶后滴水不漏。

  如今,“银匠张”这块招牌已被张军发扬光大。他以第三代传人的身份,将“银匠张”申报为开封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他正式收了一名入门弟子,来求教的学生他也从不拒绝。

  他告诉大河报·大河客户端记者:“我认为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的不只是一种技艺,还是一种精神,一种工匠精神。如今,各种现代科技手段层出不穷,传统手艺也要兼收并纳,不断创新,才能跟上时代。但是,无论如何发展,都要秉承工匠精神,如果这股劲散了,啥都干不成。”


新闻营销热线:010-87272738-801
新闻投稿邮箱:news@cpysw.cn
打印 繁体投稿收藏 推荐举报 评论关闭返回顶部
您看到此篇文章时的感受是:
Tags:开封 银匠张 蛋壳 瓷器活儿 [ 责任编辑:赵瑞峰 ]
上一篇再现西夏瓷器之美--记陶瓷艺术家.. 下一篇权威陶瓷鉴定专家吴焕高:收藏靠..

评论

帐  号: 密码: (新用户注册)
验 证 码:
表  情:
内  容:

热点资讯
更多>>
藏品艺术网国画热销中..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