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手机版 | 网站地图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网站颜色:
 

盛昶砚专访:瓷器造假为什么鉴定难?

藏品艺术网http://www.cpysw.cn 来源:中华网2018-02-09 21:59:50 手机看新闻

近几年来,伴随着瓷器收藏热的不断升温,大量的仿品、假货也堂而皇之地出现在市场的各个角落。当前的文物古玩收藏市场上,瓷器作为一项收藏大类,始终是古玩交易市场关注的焦点。对此,热衷于收藏瓷器的藏友们,大多也都有过“打眼”的痛苦经历,不仅在经济上蒙受了巨大的损失,而且对于其收藏信心也是一种不小的打击。针对瓷器造假问题,今天我们有幸邀请到了著名文物鉴定专家,古文物协会执行会长,中国收藏家协会民间文物研究中心景德镇基地顾问,民间文物艺术品鉴定评估委员会鉴定专家,中国文化管理协会遗产保护委员会鉴定专家盛昶砚先生,一起来探讨瓷器造假为什么鉴定难的话题。

356256262172566440

主持人:盛老师,今天很高兴您能百忙之中抽出时间来接受我们的专访。目前,瓷器造假现象泛滥,鉴别困难种种现象丛生。盛老师如何看待瓷器造假泛滥的现象?

盛:瓷器造假,是中国艺术界一个历史悠久,普遍存在但又公认无法彻底杜绝的“有趣”现象。想我中华上下五千年的文明历史,在博大精深的传统文化的积淀下,瓷画艺术已然浴火而更加鲜活,诠释着历史文化的厚重和意蕴。而瓷器作假,古来有之,说其“有趣”,还是有一定道理的。

通常情况下,造假行为遭人痛恨,造假者被视为道德败坏、品质恶劣的诈骗分子。但有时候公开的造假行为又被人津津乐道,甚至欣赏、赞誉、仿效。对某些造假事件,法律介入,造假者被追究刑事或民事责任,但更多情况下,则是“民不告官不究”,造假贩假者安然获利、逍遥法外。当然,有的时候即使是资深专家,不同的人对同一幅作品也可能做出截然不同的鉴定结果。在陶瓷收藏界,始终活跃着两支庞大但界限模糊的造假队伍:一支由有偿的制贩假画者组成,一支由普通瓷器爱好者组成。

主持人:盛老师认为中国陶瓷界为什么存在造假现象?它为什么经久不衰、愈演愈烈?

盛:从市场现象来看,不可否认的一点是,陶瓷界造假现象的存在,除了市场经济、利益驱使等一般原因之外,中国陶瓷艺术自身的特点是最主要的原因和深层次的根源。然而,中国陶瓷本质上就是一种建立在“传承”基础上的“模仿的艺术”。而且,与诗词、京剧一样,陶瓷艺术在某个历史时期已经达到了后人基本无法逾越的巅峰状态,于是模仿、临摹前人的作品不仅成为初学者入门的必修课,而且是所有陶瓷创作者的毕生功课。

不仅临摹的最高标准时“乱真”、“下真迹一等”,就连创作的最佳境界也被标定为“得传统精髓”、“无一笔无出处”。即使是功成名就的大师级人物,仍然会将千余年前老祖宗的作品奉为圭臬,甚至珍视为自己的“生命”。

瓷画创新,也无不是在“重视传统”、“尊重传承”基础上的创新,即“推陈出新”。至于绝大多数普通陶瓷爱好者,毕其一生,无非是临摹或变相临摹,其作品已经不仅仅是“造不造假”的问题,而是“是否能造好假”的问题了。

主持人:针对瓷器造假想象,盛老师认为大众藏友应该采取什么样的态度来对待呢?

盛:关于瓷器造假危害值得大众反思,陶瓷作为属于特殊商品,尤其是作为历史悠久文化的传承和记录史。然后,对于瓷器造假也要采取辨证的眼光来看待。当然,“假”并不一定“劣”,好的赝品依然可以悦目赏心。瓷器造假的“受害者”通常有两类人:被造假者和赝品购藏者。其实前者(即使在世)名誉和利益未必因假受损,选择是否“维权”只是个人自由。至于后者,“盈亏赔赚”理应由自己负责,目前拍卖行的作法就不错——“自己看好,真假不保。”

主持人:针对文物艺术品市场的瓷器造假想象,作为收藏鉴定的大家人物,盛老师能否为大家分享和指点一下关于常见的瓷器造假手段呢?更能便于知晓并防微杜渐。

盛:如今市场上的瓷器造假手段多种多样,浸色、打磨、酸腐、后挂彩、后挂釉、后接底这六种现在市场上是最为常见的造假手段。我们来一一详细说明一下。

首先是浸色。 现在市场上有很多瓷器上都会有一些红色的斑,胎子上、釉面上都有,给人以一种年头很长的感觉。其实,这是用高锰酸钾涂在瓷器的胎釉上面所形成的人为做旧效果。除了这种浸色方法以外,有些造假者还会用茶叶水将瓷器放在锅里煮,以增强其色彩陈旧之感,这些均属于浸色的范畴。

第二种是打磨。对于新烧成的瓷器,火气比较重,表面往往会有一层过于明亮的浮光,俗称“贼光”。为了去掉这些“贼光”,有些造假者就采用打磨的方法。他们一般是用一些粗糙的皮子或者最细号的砂纸在瓷器表面来回进行打磨。类似这种经过人为打磨的瓷器,表面通常会呈现出明显不自然的“亚光”效果,釉面或者彩面上还会出现许多平行的划伤。

第三种是酸腐。 为了使新做的瓷器呈现出古旧的效果,除了之前所提到的浸色和打磨以外,还有一种比较常见的做旧方法就是酸腐。造假者一般会直接使用***涂在瓷釉表面,然后立刻将其冲洗掉,这样就会使瓷釉表面出现轻度的腐蚀,从而达到去“贼光”的效果。还有的造假者将***与水按照一定比例进行稀释,然后再把瓷器放入稀释后的***溶液中进行慢腐蚀,十多天后再拿出来,也可使“贼光”尽去。经过这种方式进行做旧处理的瓷器,表面往往黯淡无光,呈现出如粗制塑料一般质感。

第四种叫做后挂彩。 后挂彩也是瓷器造假中一种比较常见的手段。比如经常有那种纯白釉的老瓷器,与彩瓷相比市场价格并不高,于是造假者就在上面画上五彩图案及花纹,以求在市场上卖出更高的价格。因为这种瓷器的胎和釉本身都是老的,只是后加的彩,所以相对来说更容易迷惑购买者的双眼。一般来说,后加彩的瓷器彩面上会出现一些微小的气泡,甚至是一些黑色的小气泡,就像小黑痱子一样。

还有一种是后挂釉。 后挂釉就是在原有的普通瓷釉基础上再加上一层名贵的釉。比如,雍正白釉瓷器的价钱相对并不太高,造假者就把雍正白釉瓷器上再加一层低温的黄釉,因为雍正黄釉名气比较大,又属于皇家专享的官窑品种,所以可以卖出更贵的价格。与后挂彩类似,如果发现一件瓷器的瓷釉上面有微小的气泡,就要琢磨一下是不是有后挂釉的可能性。

最后一种叫作后接底。由于瓷器的底部在鉴定中非常重要,有时候一看瓷器的底部往往就能知道一件瓷器的具体年代。所以,很多造假者都会试图找一个带款的老瓷器底,尤其是带有官窑款的底,然后接在一个新做的器身上。如果有机会去古玩市场上转一转就会发现,带有官窑款的瓷片价格通常都是非常贵的,尤其是那些带有知名底款的瓷片,价钱能达到几千甚至上万元。

主持人:瓷器真假难鉴别,作为鉴定专家,盛老师能否给大家分享几点鉴定瓷器的技巧和方法?

盛:主持人客气了。想要鉴定瓷器真假,首先要具有一定专业的鉴定手法,其次还要多看多研究。一般行业瓷器鉴定通常会从以下几点着手:

首先看造型,造型是鉴定瓷器的重要依据。

对于仿制古陶瓷,往往得其形似而失其神采,能效其隽秀,未必能学其古拙。因为一件器物的创作,与当时人们的生活习惯、审美标准以及技术条件都有密切的关系。一般说陶瓷器在纹饰 、胎釉等方面均能体现各时代的特色,但造型在这方面表现得更为突出。所以若能善于识别其形状和神态,就可以在鉴定工作中掌握一种比较可靠的方法。

观察器形首先要对历代造型有一个基本概念。陶瓷器的形状,大体是古时简朴,随同时代的演进而渐趋繁复。以元、明、清三代造型而论,元代造型大多较为钝重稚拙,无论青、白瓷器都比一般宋、明瓷器显得突出。尤其是日常应用的坛、罐、瓶、壶及盘、碗等一般器物,常见有相当大的器形。

其次,不同时期的瓷器具有不同的纹饰与色彩。

陶瓷器上的纹饰同造型一样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并且由于绘瓷原料与技术的不断丰富和改进,无论在题材内容及表现形式方面都有其不同时期的水平和特点,因而也成为划分时代、鉴别真伪的一条有力线索。

大体说来,瓷器纹饰的发展过程不外是由简到繁,由划印贴刻到雕剔描绘,由单纯一色到绚丽多彩。在用文字作为瓷器装饰的特点上,明、清两代制品仍有所不同。如明代瓷器有写梵文、经语、百福、百寿字的,而用大篇诗、词、歌、赋以及表、颂等作装饰文字的则是康熙时期的创作。

(再则就是需要掌握住常见的明、清两代款识的规律。

根据款识以定瓷器之新旧真伪,是鉴别工作中比较重要的一个环节。因为今日的传世品和仿品以明、清两代瓷器居多,而明、清官窑绝大部分都有年款,并且各有其特征。只以明代款识而论,就有所谓“永乐款少,宣德款多,成化款肥,弘治款秀,正德款恭,嘉靖款杂”一类的说法。因此研究各代款识,首先要注意其笔法,如横、竖、撇、捺、勾、挑、点、肩等八笔的特征,都须认真加以领会和对比,以有助于识别真伪。由于每个人的书法不同,写官窑款的字体又必须经过选择,具有一定的水平,因而写仿款的人势必谨慎地摹仿,惟恐有不似之处。既然过于谨慎,就难免失于局促,笔法也不容易自然生动。这种破绽,只有多结合实物反复印证方能看出。

想要鉴别真假,最重要的一点要细致观察胎釉的特征。

由于时代和地区不同,在胎釉成分和烧造方法上也或多或少有着比较明显的差别,因此在鉴别一件陶瓷器时决不能离开这方面的细致观察。观察古瓷的釉质,一般要注意其釉质的粗细、光泽的新旧以及气泡的大小、疏密等几方面的特征。可以说耳、目、手三者并用,方不致限于表面或拘于一格,而对于旧坯新彩、补釉提彩、旧彩失色重画,以及旧白釉器新作暗花、款识等各式种样的仿品。尤其应当慎重研究。鉴别瓷器真假,大抵也就是以上几点要素。

主持人:很多人对新老瓷器有着不同的收藏爱好,盛老师认为应该如何区分新老瓷器?在市场上藏友们应该如何鉴别新老瓷器呢?

盛:行业人士都知道,新老瓷器的区别其实也是判断其年份由来的重要依据。

通常,看老东西主要把握下列几点:

第一点颜色发色深沉。老东西无仼青花和五彩(胶粘彩)、珐琅彩(油料彩玻璃白)、粉彩(油料彩玻璃白),经后天长期风化后,一般都显得深沉、干瘪。矿物原料特点是容易聚散,积墨处厚实,易结斑、吃胎,有浓淡层次变化。

青花、釉里红兴于元代(元釉里红少挂胎),五彩则明宣德始,珐琅彩康熙晚年流行,粉彩始于雍正。明正德前无黑彩(着绿彩),清康熙前无蓝彩,康熙泛用金彩(发红),五彩乾隆消失,道光十年前镏金用本金,之后用化学金。

老青花一般发色深沉,特别是元、明早时期进口青花料,深蓝带紫,积墨处有结痂、结斑、吃胎等现象(黑褐斑、红褐斑和锡斑)。另外,青花还有随笔走而不规则的点炸(注意区别电脑制作,网点打印较均匀)。到明中期嘉靖后,已没有进口青花料,而是用回青、石子青、明珠料代替。

五彩,属于胶粘彩、硬彩,其发色纯正、浓艳、强烈、沉着,少层次感,易脱色。一般常用的是大红大绿(如矾红),蓝彩用的是青花,蓝中闪紫,技法采用单线平涂。

珐琅彩,属于油料彩、软彩,其发色靓丽。使用油料调彩,采用珐琅技法,有金属般的质感,具有油画的立体感。常在玻璃白上作画,胎质细腻。珐琅彩中含有砷硼(胶体金红)。

粉彩,属于油料彩、软彩,其发色柔和、淡雅。使用油料调色,玻璃白做底,技法采用没骨画法,洗染的方式,绘出不同层次及明暗变化的色彩来。粉彩具有国画一样的感觉,粉彩粉润彩厚,有明暗渲染接色,具有立体感。胭脂红、豇豆红、洋绿、洋黄、洋白属于粉彩的新品种。粉彩纹饰和字款周围常见有蛤蜊光。

清中后期,还有一种非熔性的堆粉上彩,可以见到彩下粉状物,具有立体效果。

现在市场造假一般用化学彩,化学彩发色显得稀薄,颜色没有浓淡层次变化,中间很少有过渡色差,更不会出现色点点炸现象。

第二点看釉光。油光,晶光,银光,宝光,光感柔和,表面发绿,鸭蛋清则对;贼光,火光,浮光,腊光,光感刺眼,表面过白净则不对。

老瓷表面干瘪,有棕眼和缩釉(官哥釉泡密,汝窑疏,宣德多棕眼),油脂感好,具有沧桑感,有些留有不规则毛毛纹,古老的还有钙化、翘皮、龟裂、脱釉、土咬、土沁(从外往里)、泡炸等等现象(元青花少开片)。

新瓷表面湿涩,无油脂感(有腊质感),无沧桑感,表面失透从里放出(釉里参有失透成分,不清透),毛毛纹带蜘蛛网状(靠细砂旋转打磨),表面肮脏失光(酸洗),过分磨损。

我们在观察沧桑感时,一定要具体情况具体分析,要分陈列品、日常用品、出土、半出土(出土有年份)、工艺精品、窖藏品、佛像等等不同而不同,不能一概而论。比如工艺精品、出土宝物、佛像等等就少磨损和碰痕。另外,过于磨损的有造假嫌疑,瓷化度高的瓷器一般都硬过玻璃,玻璃易磨损吗?要么就是脱彩。

大家在观察老瓷器时,总有点误解,以为瓷器会象普通石头一样会风化,其实不会这样,那是干涸和退内火,不会有实质变化,因为瓷器的氧化铝再氧化还是氧化铝,顶多有水解的可能,变得更油腻柔和;放在空气中,照样会这样,因为空气中有水蒸气,使瓷器表面潜移默化。

第三点看土质。过去的土质,一般常见有香灰土、麻仓土、高岭土。宋汝窑用香灰土,元、明早中期用麻仓土(麻仓土嘉靖已少),明末、清代、民国及70年代前用高岭土。香灰土、麻仓土的土质中常带有细小麻点,高岭土带则糯油性。胎土老化的特征是土质干涸,带熟性,无刺手感,无烧结的火气;香灰土的会略泛红色;麻仓土白中泛灰泛黄,一般底泛火石红(特别成化胎红),并略带结晶;高岭土的,显糯油性,带结晶,少显火石红。有些胎土还带有菌斑和红斑点。乾隆后,瓷器基本无火石红出现。以前的胎土是脚踩泥,在瓷器胎上常会留下有气泡、棕(沙)眼,常会在瓷器表面有缩釉现象。

第四点查工艺。手工拉坯制胎,古代制作瓶罐一般分底、下半身、上半行身、瓶罐口等几部分制作,一般会在瓶罐身内部留下从下而上的母指旋胎痕迹(宣德前普遍)。元代、明早期底有鸡心(永乐足墙外撇,凸底),底不施釉,沙底;明宣德后有部分底施釉;到明中期正德、嘉靖年,底留有跳刀痕,一直至康熙中后期结束。康熙早期前少修内胎,康熙中后期后基本上见不到接胎痕迹,康熙早期有些底还留有麻布纹。明清瓷器底足基本上是泥鳅背或平削。

重要一点观画工。画工是重中之重,主要要注意人物神情、意境和线条,仿古老板一般请不起高水平画家。绘画以元青花水平最高,其次是清代的珐琅彩。元青花的画工,笔墨功底好,运笔能力强,靠中锋行笔,如行云流水,强劲有力,绘画非常流畅,每笔都是一气呵成,中间少停顿!现在的大师即使有此水平,出名的也没有几个愿意去仿的。他们的东西,卖价也很高的,不愁卖。即使有人愿意花高薪去请,费用也不低!要知道柴窑烧出的东西,报废率很高的,分摊算到出炉的瓷器上,恐怕做出来也是天文数字。

这里要注意区别电脑绘制和帖花瓷与手工的差别,手工绘画有墨汁起落、深浅、粗细变化,线条流畅;而电脑制作靠网点打印和起稿,网点打印密密麻麻,没有疏稀、颜色深浅层次感(青花是随线条走而不规则的点炸);帖花则每一线条过于规整,没起笔落笔粗细变化。

不可忽略其款式。永乐款少,宣德款多,成化款肥,弘治款秀,正德款恭,嘉靖款杂(多道教)

另外,我们看老瓷器,也要了解新瓷器仿古历史,以前人仿古是一种文化的传承和出于一种欣赏角度进行仿古,除了康熙为了忌讳和国民为了利益打前人的款外,一般不打前人的款;而现在人纯粹为了利益,有意为之。80年代初前,国家为了创汇和继承需要,除出了一批精美的仿古厂货外,一般无其它仿品;80年代末和90年代,基本上是河南人仿古,低端的东西占绝大多数;2000年后,景德镇开始大批参入仿古,从原先的几家发展到上千家,精美的仿品较多。我们了解了近代仿古历史后,判断仿品无非三种:1.80年初前的精美厂货;2.80年末和90年代的河南低端仿品;3.2000年代后,以景德镇为代表的百家齐放“较精美”的仿品。象仿制元青花,也是从“鬼谷子下山元青花罐”拍卖出二亿多之后,开始大量仿制的;以前人对元青花认识不足,几乎无仿制的。

收藏方向:清代以传世品居多,很少出土器;流落民间的宝贝,一般是战乱流失、皇帝奖赏、普通用品,很少有捡漏机会。明代,一般是半传承半出土,有捡漏机会。元代以上,一般是出土的东西,捡漏机会较大。

要捡漏,最好往几个有钱的城市去,机会大些。深圳是全国有名的有钱城市,一般私下出土的都往深圳来;北京则是正规一点的城市,传承有序的东西,一般往北京跑。

捡漏原则,大家都注意民窑的东西,民窑的东西则贵,官窑的东西反而就会便宜,因为官窑东西少,无人敢认,东西就难卖。另外,捡漏注意捡造型和工艺精美的,象宋瓷和紫砂壶,主要注意的是造型(当然也不要忘记质),简朴、大方、淡雅,给人以大气;元明清的东西,着重注意的工艺和画工,制造复杂和绘画精美的,如画工一流的元青花,精制的永宣青花瓷,及精美的珐琅彩、转心瓶、雕刻瓷等等;捡市场稀有的、博物馆有的,东西多了反而存疑,过去做工艺精品一般只做一对,不比日常用品,而仿品是批量做的,特别是新出一种釉、一种彩。在市场价格方面,价格远低新仿的成本价,也能捡,有价格空间,一般出土的是不要制造成本的,总之要了解市场行情就没错。

古玩目前存在很大的升值空间,古玩市场经过专家的一番打压后,以致使现在市场新老瓷器价格倒置,很多老瓷器卖价都比新瓷器卖价低的多多,一件老的工艺精品价格还卖不过一件普通工艺师的东西,新做出来的普通工艺师作品卖好几万,老的则卖几千!另外,现在普普通通雕一件翡翠观音吊坠,工费要五、六千,好点的上万,大师的要三万以上,而用这些钱,我随随便便就能买到90年前的工艺精品好几件。

主持人:盛老师的分享很全面。再次感谢盛老师接受本次专访问题的回答,希望有机会能够再次拜访您!

盛:非常感谢,随时欢迎,要讲一点我所讲的只是我个人观点,仅代表我个人的认知和见解。谢谢!


新闻营销热线:010-87272738-801
新闻投稿邮箱:news@cpysw.cn
打印 繁体投稿收藏 推荐举报 评论关闭返回顶部
您看到此篇文章时的感受是:
Tags:盛昶砚 专访 瓷器造假 鉴定难 [ 责任编辑:李建新 ]
上一篇权威陶瓷鉴定专家吴焕高:收藏靠.. 下一篇汪则成:陶瓷内画开拓者

评论

帐  号: 密码: (新用户注册)
验 证 码:
表  情:
内  容:

热点资讯
更多>>
藏品艺术网国画热销中..
更多>>